苏德战争爆发后,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进苏联境内,一口气推进了几百公里。特别是中路集团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装甲集群,在拿下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后,又将目标瞄准了苏联下一个战略重地斯摩棱斯克。只要拿下斯摩棱斯克,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将彻底暴露在德军面前。此时正值7月盛夏,没有严寒,没有雨季,正是速战拿下苏联的关键时间节点。
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苏军约有70万,而德军中路集团总兵力达102万。从数据上看,这一仗基本没难度。更何况,中路先锋还是装甲之父古德里安亲自指挥,这伤害直接拉满!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斯摩棱斯克的苏军一网打尽,要是让对方跑了,后续麻烦不小。
1941年7月10日,德国中路集团向斯摩棱斯克发起新一轮攻势。古德里安和霍特率领的两个装甲集群犹如巨型铁钳,迅速扑向斯摩棱斯克。面对德军强大的装甲突击,苏联虽多次组织反击试图阻挡,但终究徒劳。经过一个月苦战,德军成功拿下斯摩棱斯克,俘获40万苏军,缴获大量武器装备。
不过,斯摩棱斯克战役战线极宽足足650公里、纵深达250公里,这让德军作战部队异常疲惫。加上苏军顽强抵抗,中路德军损失惨重: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人员损失高达50%,步兵损失20%,将近一半兵力被打没,连预备役都投入了一半。
虽然损耗高,但收益也可观:苏军主力受重创,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彻底敞开;缴获的物资装备足以支撑再打一场决定性会战;士兵累点,休息十天半个月也能恢复。但问题来了,中路德军冲得太猛,陷入孤军深入状态。若继续攻打莫斯科,上下两路的苏军必然回撤防御,尤其是下路乌克兰方向,还有几十万装备精良的苏军主力。一旦他们北上,中路德军立刻会陷入三面合围,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。
不过仔细想想,这种情况或许不会发生。按德军视角,斯摩棱斯克战役8月4日就已结束;但在苏联看来,战役一直持续到9月10日。为何?因为这一个月里,苏联为解除莫斯科威胁多次组织反击,虽未成功,却足以说明:苏联已无多余兵力围攻中路,而上下两路又被德军牵制,自顾不暇。
此时的中路德军就像成功深入敌后的刺客,只是连续鏖战后状态不佳,需要调整,再强攻莫斯科“水晶”。古德里安这么想,德军统帅部也这么想。就在古德里安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时,希特勒却紧急下令:中路暂停前进。他的逻辑是:战争不是打游戏,孤军深入拿下莫斯科也没用,苏联不会立刻投降,反而会让中路陷入危险。不如稳一手,配合上下两路拉平战线,先吃掉肥得流油的乌克兰,再考虑后续行动。
当然,另一种可能是:若中路继续攻莫斯科,其他地区苏军必然回撤,战线还是会被拉平。但那时德军后勤能否跟上?后撤的苏军还会形成巨大威胁。所以希特勒认为,不如让中路部队分别支援上下两路,在夺取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消耗苏军有生力量。到这里,希特勒的思路还算清晰正确,毕竟后来莫斯科保卫战证明,就算德军直捣黄龙也未必成功,勉强赢了也得损失惨重。苏联人口众多,还有远东部队回援,战争走向谁也不敢保证。我个人认为,希特勒选择拉平战线确实靠谱。
但放弃速通打法后,德军战术本应调整,可希特勒显然没意识到这点。1941年9月15日,德军各部队展开协同,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正式拉开帷幕。此时,苏军阵地上的高音喇叭里,斯大林激昂的演讲传遍战场:苏军在无燃料、无弹药的情况下,甚至端着刺刀一波波冲向德军坦克、大炮和机枪,多次反击试图突围。然而血肉之躯怎敌钢铁洪流?除了徒增伤亡,他们的抵抗几乎毫无作用。
5天后,德国第六集团军成功占领基辅。同一天,德军第46装甲军抵达前线投入战斗。苏联虽不断投入生力军营救,但均被击退。西南方面军被分割包围,陷入混乱。经过几天鏖战,仅2万苏军侥幸突围,其余全军覆没。德军进入基辅后,对城内聚集的犹太人进行了残酷清洗:28日当天,基辅市区贴出2000张布告,要求犹太人前往德军把守的巴比亚尔峡谷指定地点,所有男女老幼被要求脱下衣服、叠好,贵重物品分类摆放,随后分批带入峡谷,等待他们的只有机枪。
据统计,9月29日至30日两天,德军屠戮了3万多名犹太人。基辅战役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两个半月以上,苏联红军损失近70万人,其中66.5万人被俘,德军击毁缴获坦克884辆、火炮3718门、汽车3000多辆,战绩辉煌。而德军损失仅10万余人。然而,这一耽误,时间已来到10月,接下来的战斗,可就要命了。
正规杠杆平台,配资合作,怎么炒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