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长江流域公铁两用桥不足20座,每一座都是区域交通的“主动脉”,可安庆海口长江大桥却让这份“稀缺”添了几分波折——作为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关键项目,这座连接安庆大观区海口镇与池州东至县胜利镇的大桥,带着109.56亿元投资规模和公铁两用的重要功能,却在2024年遭遇两次招标流标,超百亿基建为何难引资本青睐?
从战略价值来看,这座大桥的意义不止于“跨江”。它上层是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,设计时速100公里,全长13.1公里;下层预留双线铁路(六安至景德镇铁路),还附带双侧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,全长9.4公里,其中公铁合建段达4.7公里。
更关键的是,其主跨1100米,刷新了长江公铁合建桥梁的跨度纪录,为保障长江黄金水道通航,大桥通航净空高度达24米,5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行,既不耽误航运,又守住了桥梁安全。这样的配置,本应是资本眼中的“香饽饽”,可为何首次招标(2024年11月)、二次招标(2024年12月)都以流标收场?
追根溯源,问题藏在“钱”和“协调”里。最初的使用者付费模式没有政府收益保障,超百亿的投资规模让社会资本望而却步——毕竟基建项目回报周期长,没人愿意承担“只投入没收益”的风险;再加上大桥跨安庆、池州两市,协调涉及两地规划、运营分成等细节,复杂度远超单一城市项目。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,此前某长江大桥项目也曾因纯使用者付费模式遇冷,直到政府补充运营补贴才吸引到资本,可见超大型基建对“收益安全感”的需求有多迫切。
好在第三次招标(2025年启动)带来了转机,四项优化措施直击痛点。政府资本金注入比例从5%大幅提升至35%,相当于承担了总投资的7%,社会资本的前期投入压力一下减轻;铁路部分运营权明确由铁路建设单位有偿回收,给资本留了“退出通道”,不用一直绑在长期运营上。
评标标准纳入民营企业参与度,打破了单一资本类型的局限;投标人总资产门槛从更高要求降至110亿元,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能参与进来。这些调整不是“小修小补”,而是从“风险共担”到“收益保障”的全面升级,毕竟资本怕的不是投入,是看不到回报的方向。
按照规划,项目力争2025年底开工,建设周期4.5年,预计2030年投用。接下来的流程也很清晰:9月完成中标公示,10月签约组建项目公司,年底前拿到施工许可。但挑战依然存在,铁路部分需要与安景铁路项目公司衔接,大型工程前期准备也需要时间,有业内人士预测,实际开工可能延至2026年。而这一切的前提,都是第三次招标能成功——如果再次流标,不仅开工时间要推迟,安庆与池州的跨江融合进程,也会多等一段时日。
其实,安庆海口长江大桥的探索,对整个行业都有借鉴意义。超大型基建项目如何平衡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利益?如何破解跨区域协调难题?这些问题,这座大桥正在用实践给出答案。
或许未来,我们可以探索“动态收益分配机制”,根据运营情况调整收益分成,而不是一开始就定死;也可以引入绿色金融工具,比如ESG投资,让资本既获得回报,又能参与环保建设。毕竟,基建不只是钢筋水泥,更是连接人与机遇的纽带。
流标的不是项目,是信心;优化的不只是方案,是机制。当2030年大桥通车时,安庆到池州的跨江时间可能从现在的1.5小时缩短到30分钟,省下的不只是时间,更是两地人往来的距离,是产业协同的机遇。你觉得这座大桥会给周边生活带来哪些变化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正规杠杆平台,配资合作,怎么炒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